满足和平衡人的六种需求

2019-03-12

2580
收藏



人有各种需求,人的组成远比其他生物复杂,人有兽性,也有人性, 还有神性。
 
  兽性需要得到满足,人性需要得到满足,神性也需要得到满足,而且,这三者还要取得平衡和谐状态,不然,无法成为一个完整健康的人。
 
  马斯洛晚年时,修正了他的需求层次论,在原来的五种需求之外,加入了最高需求(灵性需求),由下而上依次是这样的:
 
  一、生理的需求
  二、安全的需求
    三、爱与隶属的需求
  四、受人尊重的需求
  五、自我实现的需求
  六、灵性的需求
 
  这六种需求是否得到满足,决定了一个人是否真正幸福快乐。
 
  当我们省视自己时,可以用这个标准来检验自己,看看自己哪一个层面的需求匮乏,或者质量不佳,这样更深入认识自己后,就能明白从哪里来弥补不足之处,迈向身心灵平衡发展。
 

    (一)生理的需求

  生理需求是最低层次的,最容易理解。
 
  来自生理的需要,会促使你立刻来满足它,例如饥饿、口渴、痛苦的逃避、性欲的驱动、生存的威胁。
 
  这些生理的驱力非常强势,优先于其他任何需要。
    如果你饥肠辘辘或口干舌燥,如果你痛苦难熬,这时除了排除这些不舒服,其他都不重要!
 
  当一个人在冬夜洗澡时,如果莲蓬头喷洒下来的全是冰冷的水,这时候他唯一的念头就是赶快逃走!
    其他想法都暂时消音。
 
  当一个人饿到不行了,他可能就不顾一切变成罪犯!
    当一群人饿到不行了,他们可能就不顾一切变成暴民,开始造反!
 
  当一个人感到生命受到威胁时,他会因为自卫而杀人。
 
  当一个人性欲髙涨到不行之际,他可能会仿出与他的社会地位、知识教养完全不一致的脱轨行为。
 
  不过,生理需求并不是人类唯一的需求,当人们发展到更高阶段的时候,是可以凌驾于它,而不被控制的。
 
  例如,发挥到极致的母爱,使母亲可以用身体保护孩子不受火烧;海难之际,高尚者自愿牺牲,把生存机会让给老弱妇孺。

  (二)安全的需要
 
  安全的需要是第二重要的,也是一股强烈的推动力量。
    正如很多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生理的需求上,也有许多人非常关心安全、安全感和可以预测的未来。
 
  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些不安全感,例如:
 
  妇女夜行时,会不会受到歹徒袭击?
 
  待在自己的家里,会不会有人破门而入?
 
  我就要从学校毕业了,能不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?
 
  自己的存款够不够养老之用?
 
  房价会不会一路狂飙,导致自己买不起房子,连栖身之处都没有?
    万一又出现金融海啸,我们的投资、保险金是否就人间蒸发了?
 
  情人有可能变心,订婚了说不定会逃婚。
    就算结婚了,外地出差的先生会不会与一个比我更青春更迷人的狐狸精上床?
 
  天外陨石随时都可能撞击地球,会不会一夕之间人类文明就被毁灭了? 生活充满了各种变数,佛家说:世事无常,国土危脆。当内在的安全感还没充分建立之时,对许多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安全的世界。
 
  除了面对当下潜藏危机的处境,每一个人还必须面对许多未知的事物、无法预测的将来。无论一个人多么迷人、聪明、富裕、有权有势,他仍然无法控制所有不可预期的事情。
 
  安全感有一部分有赖于客观条件的支持,这是外在的资源;有一部分则出自内在的成熟,这是内在的资源。
 
  发展得比较好的人,虽然处于许多不确定中,但由于拥有丰富的内在资源,仍然能生活得很愉快。
 
  即使有好的外在资源,如果内在资源不足,有些人依然无法忍受这些不确定所带来的压力,导致身心出现问题。
 
  如果你能深刻体会到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”这个心法,那么,红橙黄绿蓝靛紫色色皆美,凡是发生的都是有意义的,都会对我们的智慧成长提供养分,你就能以超越的心态看待一切的发生,逐步接近“无入而不自得”的境界,森罗万象莫不缤纷多姿。

  (三)爱与隶属的需求
 
  孤独生活而独自提供一切生活所需,是近乎不可能的。
 
  除了极少数的人能完全离群索居,绝大多数人是群居的社会性动物。
 
  我们需要活在人际网络里,从两个人的爱情关系,到朋友关系、家庭关系、社会关系,以及各种不同性质的团体,一个正常的人往往有多重人际关系的互动。
 
  我们喜欢与人互动,我们会参与或隶属于某个团体乃至好几个团体。
    当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基本满足了,人会希望自己被接纳、被喜欢。
 
  爱与隶属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人,往往会觉得心理空虚,惶惶然如丧家之犬,因而行为脱序。
 
  例如,有些青少年为了获得同侪团体的认同,往往会做出亲人眼中不可能会做出来的事。
 
  以爱情来说,那么多旷男怨女,面对一个人无法解决的两人关系,往往只能强颜欢笑。
    寻求心理咨询的人,有很大比例就是这一类型的。
 
  而通常会与个案发生关系,逾越专业伦理界线的治疗师,很大一部分正是爱与隶属的需求匮乏。
 
  如果一个人无法满足爱与隶属的需求,常常会感到不被人需要,不被人接纳,不受人喜欢,没有人爱他,没有团体的归属感,久而久之,挫败经验累积到某种程度之后,性格也会受到不良影响,成为终身遗憾。

  (四)受人尊重的需求
 
  马斯洛把这个层面的需求分成两个部分:自我尊重(Self-respect)和他人对自己的尊重。
 
  前者是指,一个人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,能够接受生活的挑战。
    包括了对自信、成就、独立、个人力量、职称等的需求。
 
  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则包括承认、接纳、注意、地位、名誉和欣赏等。
 
 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欣赏自己的所作所为,没有人喜欢被视为平庸、 无能、废物、寄生虫。
    我们不但希望被人接纳,而且希望我们的优点、特 质、成就能被人欣赏。
 
  这种需求如果受挫,人会产生自卑、脆弱、无助、无力感。这些消极的“自我认知”,会影响人格的发展。
 
  这种需求获得满足的人,将产生自信、有价值、有力量、有能力和 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等的感受和态度,如自我接纳(Self-acceptance)、自我尊重(Self-respect)、自爱(Self-love)。
 
  慈善、环保、爱心团体,吸引了大批义工来投入,受人尊重的需求是其中很重要的因素。

  (五)自我实现的需求
 
  自我实现就是成为理想自我,达到潜能的巅峰。
 
  罗家伦先生在《新人生观》一书中说:“我常说整个人生的目的,就在追求自我的实现,也就是在不排斥他人、不侵犯他人的原则下,充分地发展自己、充实自己,以求达到尽善尽美、笃实光辉的境地。”
 
  因为要实现理想的自己,人就会努力提升自我,学习知识与技能,勇敢迎接挑战,于此开展光辉灿烂的人生旅程。
 
  自我实现的途径有很多种。
 
  有音乐天赋的人成为音乐家,有文学天赋的人成为文学家,有科学天赋的人成为科学家。
 
  除此之外,做父母的、当老师的、与机械为伴的工人、基层公务员、在街头扫地的清洁工,都可以把自已的工作做到尽善尽美而实现潜能。自我实现的方式可以有很大差异,但是最终仍然能殊途同归。

  (六)灵性的需求
 
  这是看不见的需求,被很多人忽略,甚至很长的时间被主流社会放逐到偏远的位置。
 
  这个需求虽然看不见,但是它一直坚定地存在着。
 
  走到“自我实现”层次的人已经不多了,而灵性的需求,则是追求 “真我实现”,这是一条等级更高的道路。
 
  每一个人在一生之中,一定曾经自发性地询问自己:
 
  “我是谁? ”
 
  “生从何来? ”
 
  “死往何去? ”
 
  “活着是为了什么? ”
 
  “如果人一出生就一步一步走向死亡,那么活着有什么意义? ”
 
  “人有灵魂吗? ”
 
  “灵魂是上帝创造的吗? ”
 
  “人有前世今生吗? ”
 
  这些问题,有些人会持续探索答案,走上灵修之路。
 
  例如释迦牟尼佛,他为了找到解答,自愿放弃一切,过着没有钱、没有居所、没有同伴、没有亲情、没有爱、没有性、没有任何保障的生活,成为一无所有的人。
 
  大部分人则想想就算了,继续做一个生活中人。这样的人,还没有感受到自己有灵性需求。
 
  但是,没有感觉到灵性需求,不代表没有灵性需求。
 
  即使意识层面不去关注灵性的人,其内心某一个部分仍然好奇着,只是等待合适的时机浮现而已。
 
  自古以来,明确感受到灵性需求的人往往会走向宗教。
 
  但是,灵性需求不等同于宗教需求,一个追求灵性的人可能不隶属于任何宗教,一个依附于宗教的人也未必是出于灵性需求。
 
  在灵性道路上走到一定阶段的人,可能有下列特性:
 
  一、超越的层次:他们经历过超常经验,不但相信超越层次的存在, 也从中汲取了力量。
 
  二、生命的意义与存在:有些人认为人死后化为虚无,所以活着时自暴自弃或者无所忌惮地为所欲为,不能领悟永续经营的价值。他们则相信生命具有深刻意义,他们的存在必有目的。
 
  三、人生使命:某种天命或使命感,成为他们行动的最高动机。例如,人生是一场修炼自己、服务众生的旅程。
 
  四、生命的神圣他们相信所有的生命都是神圣的,人类并非唯我独尊的,从此引出各种理念,例如,人不应该虐待动物,不该剥夺动物的生存权。
 
  五、合理看待物质:他们懂得欣赏物质的享受,却不会把它视为最高目的。他们与金钱关系良好,不排斥金钱,也不追逐金钱,过着主观上富裕的生活。
 
  六、博爱:他们有正义感、慈悲心,愿意去服务、去爱人。
 
  七、理想主义:愿意为高尚的理想、促进世界更美好而献身。
 
  八、合理看待痛苦:他们深刻感受到人类的痛苦,他们知道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,却仍然能欣赏生命、享受生命。
 
  九、平淡自处:他们并不因为有了灵性成就而使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,反而自觉平凡。
 
  十、重返红尘:刚刚从事修行的人,往往会否定现实,以二分法来看 待世间法与出世间法,例如静坐诵经就是清净,谈情说爱赚钱买股票就是 染污。等到跨过某个阶段后,他体认到了红尘即道场,平凡的生活蕴涵了 伟大的修行,于是开始能以“见山又是山”的心态,就活在此时此地,在真实的世界中脚踏实地生活着。

  (七)平衡满足人的六种需求
 
  就人的发展来看,这六种需求,都需要得到满足,缺一不可。
 
  当然,老天允许每一个人有自己的步调,你可以偏重某些需求,先去满足它,但是,最终,你必须平衡发展,才能走向“自我”与“真我”和 谐运作的光明远景。
 
  祝福你!
 
  从“自我实现”走上“真我实现”之路。


热门资讯

MORE+

13328652907

多谢支持